苏军远东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曾经表示,在抗日战争期间,苏军为中国提供了70多万支步枪,五万挺机枪,37000多门各种口径的火炮,6000多辆坦克,860架飞机,2000多辆卡车以及大量弹药。正因为这一点,有人认为第四野战军的强大与这些苏军提供的武器援助密切相关。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即使第四野战军拥有如此庞大的武器装备,为什么在战斗中并没有大规模使用这些重型武器?
更有一些人认为华西列夫斯基的话并不可信,认为苏军根本没有为中国提供这些武器。那么,这究竟是华西列夫斯基夸大其词,还是有什么我们未曾得知的内幕?
实际上,华西列夫斯基所提到的武器确实是苏军援助给中国的,但这些援助的对象并不是中国的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而是国民党政府。苏联的军事援助始于1937年7月,持续到1939年11月。在这一时期,苏联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还进行了军事培训。
展开剩余77%1937年7月15日,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报纸《东京日日新闻》突然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称“南京政府正在尽最大努力促使苏联提供军事援助”。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这则新闻的背景也极为复杂。其实,在1937年7月6日,国民政府代表和苏联代表波戈莫洛夫之间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了会谈。通过这次会谈,国民政府寻求从苏联获得贷款购买苏制武器的可能性。
尽管这一会谈的情况几乎没有外泄,但日本情报机关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这些信息并进行了详细报道。参加会谈的中苏双方各自互相指责泄密,但最终未能揭开这一内幕。尽管如此,1937年8月21日,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为实际援助武器铺平了道路。
1937年9月,国民政府的军事代表团与苏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密切的会谈。杨杰将军提出了希望苏联能够为国民政府提供更多现代化武器的要求,包括坦克、飞机、高射炮等。苏联很快作出了回应,并决定为国民政府提供一些急需的武器,如T-26轻型坦克、反坦克炮等。
这些苏式武器的援助,从苏联的敖德萨港和塞瓦斯托波尔港开始发运,通过英国货轮抵达香港,然后经由繁杂的内陆交通送至中国本土。经过了长时间的运输与国内路况的困难,直到1938年春,这些武器才最终交付到中国军队手中。随着大批苏制武器的到来,国民政府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苏联武器的援助帮助国军在局部战场上对抗日军。
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士兵最终能够熟练使用苏制武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训练,大量武器在战斗中遭到损坏。为弥补这些损失,苏军再次通过不同渠道为国民政府提供更多的武器援助,特别是在1938年11月时,新的苏式武器大批到达缅甸仰光,并为国军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此外,苏联还对中国空军进行了援助。1937年10月,面对国民政府空军的巨大损失,苏联及时向中国提供了战机,帮助恢复空军的战斗力。苏联援助的飞行员和飞机成功地与日军空中力量对抗,并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然而,苏联的军事援助并非毫无争议。随着苏联援助的逐渐减少,国军在武器装备上遇到了困难,部分武器甚至被转卖到黑市。同时,苏联也要求国民政府将一部分援助的武器提供给八路军。然而,国民政府并未完全履行这一承诺,导致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援助逐步减少。
最终,随着二战形势的变化,苏联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暂停了对国民政府的军事援助。这一时期,苏联援助的武器包括步枪、机枪、坦克、飞机等,极大地增强了国民政府的战斗力。但这些武器究竟被如何使用,尤其是在与德制武器的比较下,成为了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一个持续的争议话题。
总的来说,尽管苏联援助的武器确实帮助了国民政府提升了作战能力,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武器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如何,苏联的援助对当时中国的战斗力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
